老P的543 ~ 有的沒的咩咩角角
台語神奇的地方,在於往往只用簡單幾個字就能道盡一堆國語繁複的解釋
咩角這一詞,恐怕找不到公式上的解釋(事實上應該也不是這樣寫XP)
我單就一般的認知,先自以為是的描述一下,看看能否得到台語愛用者的認同
~對某樣東西而言,指看不到的角落,或容易被忽略的地方
~對某件事而言,指重要的步驟,或必須注意的細節
~在處理問題的時候,指的是癥結或關鍵所在
=====
我相信每件事物都有咩角的存在,有的甚至還不只一個
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,即使是簡單的事,照樣學不會或做不好
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可以當師傅,而有人必須當學徒
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水滾了才可以下麵(我就遇過賣麵還不懂這道理的XD)
事情能不能做好,關鍵在於知不知道咩角在哪,而能不能找到咩角,那就…
多觀察,多搜尋,多嘗試,盡量想辦法自己找,搞不好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
研究小黃狗和模擬器的成果,就是我個人最好的例子(真的爽很久^^)
=====
因為誤打誤撞而找到咩角的情形,也是三不五時會遇到,只不過感覺比較XO一點..
家裡那組沙發,如果不是小p手賤XD,我們也不會發現是牛皮紙做的
還有,紙糊的那一面總會冒出一些白色的斑點,怎麼擦都擦不掉
去年因為腸病毒大流行的關係,我們也很怕死的用了漂白水來清理居家環境
結果..咦? 那些斑點都不見了,原來..都是黴菌orz
當下舉一反三,把小p的奶瓶、奶嘴、水壺通通拿去消毒(消毒鍋早吃灰了XD)
果然..那些始終清不乾淨的縫隙裡,黑的紅的污漬一下子通通不見了
(真不知是哪個傢伙跟老王說,貝鼻長大了,奶瓶就不用消毒了,而老王居然也信了orz)
=====
小p長這麼大了,我還是到最近才發現,以前都不知道”拍痰”的咩角在哪裡-_-|||
還用說,沒跑個幾次急診,哪會認真當一回事XP
首先,小小孩不會咳痰是正常的,所以才要大人幫忙拍痰
痰剛開始是積在支氣管,積久了就會跑到肺,如果沒處理好,很可能變成肺炎
所以請別再懷疑了,拍痰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
一天要拍四次~三餐飯前加睡前,一次至少要拍十分鐘(左右各五分),小朋友不配合也得想辦法拍
手掌要呈弓形,對照肺的位置狠狠的拍(別拍到脊椎),聲音夠大而小朋友不喊痛,就表示對了
小朋友沒喊痛卻喊累..不用管,繼續拍(老子都沒喊手痠了XD)
=====
臨時又想到一個,先分享出來(生活上有太多咩咩角角,以後搞不好會成為專欄也說不準)
用大同電鍋煮飯,要怎樣才能不乾不黏、粒粒皆清楚,以前我多半碰運氣XP
運氣特別背的時候(例如老王操刀),還可能煮成黏答答又沒熟的樣子
總之,這件事引起了我的高度關切,決心查個水落石出(白痴)
內鍋到底要不要加蓋,有人說要,有人說不要
我老家向來都加蓋,我現在則完全不加蓋,結論是~沒差,咩角不在這裡
關鍵在內外圍的水量,我相信大家都知道,但是到底如何拿捏才算恰到好處,照過來
口訣是這樣的 ~ 內圍-10趴 外圍+10趴
例如:煮五杯米,內圍的水量不要超過4.5(看米質而定,減個20趴也有可能)
外圍的水量不要少於5.5(同樣看米質,放到6都可以)
說明一下我悟出的道理(不保證一定對)
外圍的水量決定加熱的時間,所以稍為延長一點,可以讓米粒被蒸得更透徹
內圍的水則是會被米粒吸收,稍微少一點,就是為了口感(有點黏又不會太黏)
最後,這樣煮出來的飯,上面的會比較乾,越下面的就越黏(電鍋先天的缺點,無解)
接下來該怎麼做,沒有人不知道吧~